试从美术角度浅谈“一出好戏”观赏性

【写在公映前】我看的搜狐专场提前点映,非专业影评,纯属个人感受。电影生猛、味道特别,艺术性娱乐性兼备,爆笑与深思同在,瑕不掩瑜,极具视觉观赏性。这里试从美术角度选谈谈电影的独特之处,不捧不黑,但,我确实体会到一出好戏不一样的味道,以至于需要二刷才能说得更准确(这篇也在断断续续修改,用文字表达电影画面感受实在难)。黄渤说希望观众看这部电影能“各取所需”,正如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黄渤其实提了一个很高的观影期待。我取我所见所想:视觉。
之前看过豆友和其它平台网友各种期待、一些好评和担心(尤其是看过预告片降低预期的朋友),现在想说,不必担心,不看是遗憾,只是不理解黄渤初导大电影为什么选这样的题材,以及野心太大(追求过高)要这么拍,一点不讨巧。黄渤做演员就是个有才华的怪咖,如果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停留在黄渤过去演的喜剧里就不太对得上,感觉他导的电影从剧本选材和风格上都比较特别,用他自己的话说“有点意思”:1、黄渤没有选讨好观众的题材(爆米花式喜剧、爱情剧等),也没有选类似《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题材。2、没有按照纯粹类型片的方式拍电影(说海难剧也不太对,好莱坞式的拯救也是看烦了),这部电影风格大概是“喜剧+超现实主义+戏剧+寓言”,连管虎都说无法归类(拍个轻松的喜剧多好,毕竟大部分观众走进电影院是为了解压的)。3、电影故事背景是选取小岛这个狭小的空间来拍,除了海景就是孤岛—么得玩。所以觉得选材实在是先满足处女座导演自己的喜好与追求第一要紧,以折磨自己为乐—还好看完电影,感受到他的用心和诚意。
历史上的绘画风格对摄影、影视风格的影响此不赘述。电影首先是画面的艺术,但如果仅有好看的画面,不能与剧情和演员情感表达结合贴切,再好的画面也只是浮光掠影。源于二十世纪初的超现实主义对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影响深远,超现实主义绘画里有西班牙画家达利的超写实手法,也有俄罗斯夏加尔梦幻式的色彩。当写实不足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受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影响的超现实主义打破时空、真实生活与梦的界限描绘一个真实而奇幻的画面,因视觉感受的荒诞性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思考。当然这电影里还有日本浮世绘的富丽、巴洛克画风的动感和戏剧性、布鲁盖尔《巴别塔》式寓言。这些画风都具有不稳定性、特异性、甚至某种夸张性,无疑加剧了电影的戏剧张力和观影效果,也使这部电影显得有点特别,一般影迷和深度影迷都能有较好的观影体验,并不晦涩难懂。
一、超现实主义的奇美与荒诞
(一)鱼雨

鱼雨的出现使我立刻想起比利时超现实主义大师马格丽特作品,孤寂世界荒诞烂漫的诗意。从内容上又容易想起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鱼在中国文化里有多重含义,此不赘言。在这部电影里,鱼意味着活着、梦想...因为“鱼”,才有小岛众生相,“鱼”是这部电影重要的视觉符号之一。
一场铺天盖地的鱼雨从天而降改变了主人公马进的命运。这里应有特效(看介绍有一千多个特效镜头,电影开头的特效是大手笔),也有实物(看花絮介绍,实物鱼以吨计)。预告片里有这个镜头,只是一点点,需要在正片里结合雨鱼之前和之后发生的事来感受这段,亦真亦幻,鱼之多色彩之美使画面十分奇瑰、逼真,生活里不常见,有荒诞感,也使电影剧情转变巧妙。当然还有一棵让人爆笑的“鱼树”。“鱼”的符号在电影里荒诞美好一如玛格丽特油画....

饥饿难当的众人一起来抢鱼,及富动感的画面配以经典歌剧选段和,观影体验特别,美的心酸。不由想起《心花怒放》里耿浩被打的片段,但抢鱼这段感觉更好。
(二)倒置的大船

颠倒的世界在达利和夏加尔的油画里很多。达利的《天鹅在水中的倒影》,是天鹅也是大象,孰真孰幻在观看中会不断转换视觉感受,你不会停留在但单一的图像和感受中。电影里出现一艘倒置的大船,地板在头上,桌椅固定在天花板上,落难众人在这底下生活已经足够奇特了。最奇特的是宝强演的王根基知道真相后欣喜癫狂,众人嘲笑并去抓他,然而电影中整个画面又颠倒过来,更加的荒诞不经。在打斗中模糊了是非、真相和谎言的界限,模糊了我的双眼,悲喜交加(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欣赏这段感受更深)。这是电影最张狂的片段之一,精彩!宝强这段表演几近疯癫,令人心碎。大船—电影里的诺亚方舟,不只是救赎,也有悲剧意味,如同圣经里的巴别塔。

巴别塔是圣经里的寓言。电影里那艘救命的破烂大船,视觉效果震撼,让我不由联想到油画《巴别塔》。两者不一样但都是众人聚集的小社会的象征。整部电影的寓言感在这里尤其强烈......大船最后的片段是整部电影的高潮,梦想与幻灭在一场史无前例的冲突中令人泪流满面,震撼太震撼了!(不剧透的痛啊……)最终马进式的拯救还是给电影带来了积极的意味而非悲剧—虽然关于真相与谎言的几场群戏看的令人悲戚。
(8月19日补充)幕后视效放出电影美术指导林木专访,终于看到大船设计图,我感受到的与原设计意图不谋而合,链接里有更多与电影相关的总体美术设计介绍http://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274388089310466
大船设计专题特效http://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274028129967041
(8月21日电影官微)导演黄渤与美术指导的访谈视频,一部认真用心的电影👍http://weibo.com/u/6254948276












上面这张合影电影里没有,于我是意外的惊喜!电影中不多只有几秒的弥撒曲以及马进的演讲无不提醒着宗教感。本张照片宗教感带来的联想是人物头上的光环(神迹and便池),按照船是倒置的逻辑去思考顺理成章—然而荒诞感依然溢出整个画面。令人忍不住想起1917年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先锋杜尚的作品《泉》,杜尚的作品是对美术传统审美的批判与颠覆,而这未呈现在电影中的合影意味着人性和神性的颠覆。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确实值得琢磨和玩味。如果荒诞感玩到极致估计一般观众无法接受了。




以上两张图并置,令人浮想联翩……类似的画面,不一样的隐喻。
(8月21日)电影官微发布新海报,忍不住收进来。创作借鉴了法国画家卢梭的作品,充满神秘感,把人类的恐惧呈现无疑。get!


(三)爱情


马进坠落中脑中闪现女神的各种洞穴相处的画面,珊珊在天上飞翔....立刻想起夏加尔那些烂漫爱情题材的画作。这个片段是整个电影里最清纯最甜美的画面,配上王菲的《找朋友》,实在妙不可言。《当每颗星星》主题曲响起,楼主又一次泪目,我这泪点高的人也是服气阿信写的歌。在搜狐专场,主持人问黄渤,为什么请舒淇,黄渤开玩笑说漂亮,王迅说便宜,最后黄渤说这不是爱情片,但这根线又不可或缺,占得时间不多又得讲好,就请有丰富经验的舒淇来演。舒淇的演的非常好,电影里最柔和的部分。其他人都有不同的转变,这里不剧透。
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运用确实给这部电影增强了观赏性,拓展观影思考空间。体现了黄渤对电影的追求。之前被预告片哪些夸张的笑声和无剧透没联系的画面看的尴尬的朋友看了正片就释然了。
二、浮世绘画风的寓言展现社会和人性百态

日本浮世绘风格鲜明,大多描绘世俗市井生活,对西方现代绘画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印象派和后印象等(比如梵高,受浮世绘影响很深,他的作品虽然是在观察自然基础上进行创作,但带有更为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其中一百多年前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代表作《巨浪》元素被用在一出好戏大富翁版海报里,海报色彩富丽,很有戏剧性。浮生若梦,人得给自己找到活着和做梦的理由....整部电影就是一部浮世绘。


看完电影才发现这四张海报涵盖了主要剧情,可惜关注的人太少,个人相当喜欢这四款经典海报。《巨浪》画作中的景色与里面的人物动感极强,画面激越澎湃,富有戏剧性和奇特的美感,表现在电影里既有片头的海难场面,又有岛上生活众生相(动感十足的戏份非常多),剧情转换和电影节奏让人观影无法疲惫。电影里没有直接表现世俗世界的社会生活,而是将岛外世俗生活的影响在特定环境中投射于人物内心及言行变异中,所以电影画面的象征性和带给人很多思考和想象空间…岛上生存问题解决了,世俗的意念和企图又回到人的心中,是人类无法脱离的魔咒。生活的狰狞重新张牙舞爪的表现在落难众生的言行里...所幸有个珊珊,代表着电影最美好的东西:人性中的真、善与爱。


三、电影中的巴洛克画风加强了戏剧冲突的张力

电影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人物、展开剧情,感觉是对黄渤的又一个挑战。所幸他有多年积累的电影表演和舞台戏剧表演经验,作为主演,马进这个角色能让你想起黄渤以前演过的众多小角色的卑微,也有《斗牛》中牛二的凝重,角色非常厚实。尤其是几场群戏、冲突戏和内心复杂的哭戏,画面仿佛是在看古典巴洛克油画—运动中的凌乱、俗丽,还有属于马进独有的绝望和悲怆(可惜没有对比剧照放进来)。很多画面油画感十足,包括黄渤和张艺兴在大海的落日里打鱼的场景,特别美,恍若法国十八世纪现实主义油画。电影里有很多喜剧元素,从台词到情景有很多令人发笑的地方,此不赘述。作为导演带动其它演员演技都有也不同程度的发挥,戏精如于和伟、舒淇、王迅、李勤勤、宝强就不多说了,张艺兴的戏让人眼前一亮,原来他还可以这样演。洞穴里、船里的群戏张力十足,看的非常过瘾。
整部电影有个别不适应的地方,有的地方转换过快,有的显得生硬(估计是剪辑多次造成的),但主线非常清晰,完整,看到最后,我忘记了演员是谁,只有角色,电影令人回味思考,犹如品茶。 我给电影本身打四星,感觉黄渤想表达的东西稍多,相信他也一定有遗憾。再加一星给黄渤对电影的态度和追求,共五星。非专业影评人,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批评也不太会批评这部用心的作品,缺点留着让专业人士说吧,我只从美术角度说说我感受到的。电影究竟如何?我说的不算,等待豆友们到影院亲鉴—我和他一样期待观众认可,祝黄渤好运! 祝电影大麦!
�P��[��m